新生儿肺出血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支持、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原发病控制等方式治疗。该症状通常由缺氧缺血性损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引起。
1、气道管理: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采用头高脚低位减少肺淤血,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氧分压在60-80mmHg范围。对于大量出血者需行支气管镜灌洗清除血块。
2、呼吸支持:中重度病例需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或常频机械通气,设置PEEP4-6cmH2O防止肺泡萎陷。同步进行血气分析监测,维持pH值7.25-7.45,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脑血流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适用于早产儿病例。
3、药物干预: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1、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合并感染时使用头孢噻肟、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肺动脉高压者予西地那非或吸入一氧化氮,心功能不全时应用多巴胺强心治疗。
4、循环维持:血红蛋白<100g/L需输注浓缩红细胞,活动性出血者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维持平均动脉压30-45mmHg,中心静脉压2-5cmH2O,尿量>1ml/kg/h。低体温者采用辐射台复温。
5、病因治疗:败血症患者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疗程10-14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稳定后行动脉导管结扎或室间隔修补术。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注冷沉淀补充纤维蛋白原,维生素K缺乏症需连续肌注3天。
维持适宜环境温度32-34℃,湿度60%-70%。喂养采用微量肠内营养配合静脉营养,热量从60kcal/kg/d逐步增至120kcal/kg/d。每日监测体重、头围增长曲线,定期进行脑功能监测和发育评估。恢复期进行抚触刺激和被动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