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可能由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滴虫感染、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局部刺激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局部护理、生活方式调整、伴侣同治等方式干预。
1、衣原体感染:
沙眼衣原体是非淋菌性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后潜伏期约1-3周,典型表现为尿道刺痒感伴少量稀薄分泌物。治疗需选用对衣原体敏感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多西环素或左氧氟沙星,同时需避免性生活至症状完全消失。
2、支原体感染:
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可定植于泌尿生殖道,当免疫力下降时引发炎症反应。临床症状较衣原体感染更轻微,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排尿不适。治疗药物包括克拉霉素、米诺环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程通常需持续7-14天。
3、滴虫感染:
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多见于女性,男性感染者常表现为尿道口红肿伴泡沫状分泌物。典型症状包括排尿灼痛及性交疼痛,确诊需显微镜检发现滴虫。治疗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口服,性伴侣需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
4、疱疹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可导致非典型尿道炎,特征为簇集性小水疱伴剧烈疼痛。初次感染常伴有发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抗病毒治疗选用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或伐昔洛韦,但病毒无法彻底清除易复发。
5、局部刺激因素:
化学性刺激如避孕套润滑剂、洗剂残留,或机械性刺激如尿道插管均可引发无菌性尿道炎。表现为排尿不适但无异常分泌物,消除诱因后症状多自行缓解。日常需选择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洗破坏尿道黏膜屏障。
保持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有助于冲刷尿道,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精摄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勤换洗,性行为前后注意清洁。急性期可进行温水坐浴缓解不适,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血尿、发热需及时复查。建议性活跃人群每年进行一次性病筛查,确诊患者所有性伴侣均需接受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