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可通过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方式治疗。紫癜通常由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血管炎、凝血功能障碍、感染等因素引起。
1、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适用于过敏性紫癜,能缓解皮肤瘙痒和红肿。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的皮下出血,需连续服用1-2周。避免与镇静类药物同服。
2、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甲泼尼龙等激素类药物用于中重度紫癜,可快速抑制免疫反应和血管炎症。短期使用能改善皮肤瘀斑和关节肿痛,长期使用需监测血糖和骨密度。激素治疗需配合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3、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适用于顽固性紫癜或血管炎相关类型,通过调节异常免疫功能减少血管损伤。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4、血小板调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使用氨肽素、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提升血小板数量。这类药物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治疗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同时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5、抗感染治疗:
感染相关紫癜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细菌感染控制后血管炎性反应会逐步消退,用药需完成整个疗程防止复发。合并病毒感染时可加用阿昔洛韦。
紫癜患者日常需保持低敏饮食如南瓜、苹果,避免海鲜和坚果等致敏食物;穿着宽松衣物减少皮肤摩擦,观察瘀斑变化;急性期限制跑跳等剧烈活动,恢复期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尿常规,血小板持续低下或出现血尿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