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定植于胃黏膜,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1、病原体特性:
幽门螺旋杆菌具有鞭毛结构,可穿透胃黏膜黏液层并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碱性微环境。其产生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和空泡毒素可损伤胃上皮细胞。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共用餐具、接吻、母婴喂养等行为易导致感染。发展中国家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感染率可达70%以上。
3、致病机制:
细菌定植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胃黏膜屏障受损导致氢离子反向扩散。长期感染可造成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
4、相关疾病:
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高度相关,感染者发生胃癌风险较常人高2-6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中90%存在该菌感染。
5、检测方法:
临床常用碳13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无创方式,胃镜检查时可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日常需注意分餐制、餐具消毒等预防措施,感染者应避免高盐腌制食品。根除治疗需规范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组合,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定期胃镜检查有助于监测胃黏膜病变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