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性疾病,可能由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全、高浓度氧疗、母体感染、多胎妊娠、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除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视网膜冷冻治疗、定期眼科随访等方式干预。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未发育完全,周边视网膜处于无血管状态,缺氧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分泌,导致异常血管增生。需通过眼底筛查监测血管化进程,对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区域采用低强度激光治疗。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高浓度氧疗会抑制视网膜血管正常生长,诱发病理性血管增生。临床需严格控制氧浓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95%区间,同时联合雷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等抗VEGF药物抑制血管增生。
妊娠期母体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可能通过炎症因子干扰胎儿视网膜发育。孕妇需定期产检,对细菌性阴道病等感染及时采用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治疗,降低早产及胎儿视网膜病变风险。
双胎或多胎妊娠时胎盘功能不足易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视网膜血管发育迟缓。对于此类早产儿应在矫正胎龄31周开始眼底筛查,发现阈值病变时需在72小时内完成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
Norrie病、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遗传疾病可表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样改变。对伴有家族史者应进行基因检测,确诊后需终身随访,严重病例可考虑视网膜复位术联合硅油填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需建立多学科协作体系,出生体重<1500g或胎龄<32周者应在出生后4-6周开始眼底筛查。喂养方面优先选择母乳强化剂搭配二十二碳六烯酸配方奶,护理时避免剧烈晃动,矫正月龄6个月前每月复查眼底直至血管发育成熟。对于已出现病变的患儿,需根据分期选择激光治疗、玻璃体手术或药物注射,同时进行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以改善远期视力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