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牙龈增生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加强口腔清洁、局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药物性牙龈增生通常由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引起。
与主治医生沟通评估原发病治疗需求,在保证基础疾病控制的前提下,可考虑替换为对牙龈影响较小的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可替换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可替换为左乙拉西坦,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可替换为他克莫司。
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日清洁牙齿三次,配合牙线清理齿缝,使用冲牙器清除龈下菌斑。选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抑制牙菌斑生长,避免使用酒精含量高的刺激性漱口产品。每餐后使用牙间隙刷清除食物残渣,减少局部刺激因素。
牙龈沟内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缓解炎症反应,外用0.2%维A酸凝胶抑制纤维组织增生。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进行牙周袋内给药,配合使用含地塞米松的牙周缓释膜剂控制局部病变进展。
增生组织超过牙冠1/3且影响咀嚼功能时,需行牙龈切除术切除过度增生组织。伴有严重牙槽骨吸收者需实施牙龈成形术,通过翻瓣术联合骨修整恢复牙龈生理形态。术后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专业牙周维护治疗。
每三个月进行牙周探诊检查,通过牙周袋深度测量评估治疗效果。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监测牙槽骨变化,每半年进行龈下菌斑微生物检测。建立用药与牙龈反应的关联档案,动态调整防治方案。
日常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猕猴桃、鲜枣等水果,适量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避免过硬食物造成机械刺激,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收缩因素。坚持每天两次十分钟的口腔肌肉训练,包括鼓腮、叩齿等动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出现自发性出血或牙齿松动时需立即就诊,妊娠期患者应在产科和牙科医生共同监护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