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发现的息肉通常可在检查过程中直接切除,具体需根据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决定。处理方式包括活检钳除、电凝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
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多采用活检钳直接钳除,操作简便且出血风险低。这类息肉多为炎性或增生性,切除后无需特殊处理,建议1-3年内复查肠镜。
6-10毫米息肉需使用高频电刀圈套器切除,术前需注射生理盐水抬高黏膜层。切除后创面采用钛夹封闭,降低迟发性出血风险,术后需禁食24小时观察。
超过1厘米的广基息肉可能需分次切除,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中需标记边界并注射靛胭脂染色,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术后住院观察3天。
疑似癌变的息肉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保留标本评估浸润深度。若病理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追加外科会诊评估是否需肠段切除。
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根据病理分级制定随访计划。低风险腺瘤建议3年复查,高风险腺瘤需1年复查,家族性息肉病患者需每6个月监测。
肠息肉切除后应保持低渣饮食3天,避免豆浆、芹菜等粗纤维食物。恢复期禁止剧烈运动,1周内避免提重物。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定期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可降低复发风险。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接受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5岁开始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