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刺适用于肝脏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指导,主要适应症包括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慢性肝炎分级分期、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遗传代谢性肝病确诊、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监测。
持续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AST升高,或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异常,经影像学检查无明确病因时需肝穿刺。病理检查可鉴别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因,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需明确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时适用。病理学检查可区分G1-G4炎症程度和S0-S4纤维化阶段,评估抗病毒治疗指征及预后,避免仅凭血液检测或影像学结果误判病情进展。
超声/CT/MRI发现肝脏占位但影像特征不典型时,穿刺活检可鉴别肝癌、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病变。对于甲胎蛋白阴性或直径<2cm的病灶,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能避免良性病变的过度治疗。
疑似遗传代谢性疾病如Wilson病、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时,肝组织铜铁沉积检测或特异性蛋白染色具有确诊价值。这类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基因检测联合病理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肝移植术后出现肝功能恶化时,穿刺可鉴别排斥反应、药物毒性或病毒感染。急性细胞排斥反应需根据Banff分级调整免疫抑制剂,而慢性胆管消失综合征提示需考虑再次移植评估。
肝穿刺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卧床观察6小时监测出血风险。日常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避免剧烈运动24小时。肝硬化患者穿刺需采用细针并缩短穿刺路径,疑似肝包虫病、血管瘤者禁忌穿刺。术后出现持续腹痛或血压下降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