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适用于肿瘤下缘距肛缘5-7厘米以上、未侵犯肛门括约肌及周围组织的患者,需综合评估肿瘤分期、患者肛门功能及全身状况。
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是核心指标,通常要求肿瘤远端距齿状线2厘米以上。术前通过直肠指检、MRI或直肠超声明确肿瘤下界位置,确保吻合口无肿瘤残留。对于超低位肿瘤距肛缘<5厘米,需谨慎评估保肛可能性。
T1-T2期肿瘤保肛成功率较高,T3期需新辅助放化疗缩小肿瘤后评估。MRI检查确认无直肠系膜筋膜侵犯,CT排除远处转移。若存在侧方淋巴结转移或肛提肌浸润,保肛手术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术前需评估肛门括约肌功能,通过肛门测压、直肠肛管抑制反射试验判断。老年患者或既往有肛门损伤史者可能出现术后控便障碍。保肛术后排便频率增加是常见现象,但多数患者6个月内可逐渐适应。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适用于男性骨盆狭窄患者,腹腔镜辅助手术可提高低位吻合成功率。双吻合器技术或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能保留更多肛门功能,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患者心肺功能需耐受长时间麻醉,BMI>30可能增加手术难度。糖尿病、长期吸烟等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需提前控制。术前营养风险评估量表NRS2002评分≥3分时建议营养支持后再手术。
保肛术后需坚持低渣饮食过渡至普通饮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提肛运动200次分3组进行,增强盆底肌力量;定期复查肠镜与肿瘤标志物,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排便功能训练包括定时排便、生物反馈治疗,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或洛哌丁胺调节排便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