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肥大细胞稳定剂和免疫调节剂等类别。常见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孟鲁司特钠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等肥大细胞稳定剂,以及奥马珠单抗等免疫调节剂。
1、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缓解过敏症状。第一代药物如苯海拉明可能引起嗜睡,第二代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嗜睡副作用较轻。这类药物适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速发型过敏反应。
2、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通过抑制白三烯受体改善气道炎症。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长期控制,可减少气道高反应性,但对急性发作效果有限。
3、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发挥强效抗炎作用。鼻喷剂型用于过敏性鼻炎,吸入剂型用于哮喘,系统性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4、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通过稳定细胞膜阻止组胺释放。需提前用药预防过敏发作,适用于过敏性结膜炎、支气管哮喘的预防性治疗。
5、免疫调节剂:奥马珠单抗靶向结合IgE抗体阻断过敏级联反应。用于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和慢性荨麻疹,需皮下注射给药,治疗前需进行过敏原检测。
过敏患者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环境清洁。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富含Omega-3的深海鱼类,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增强体质。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