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占血液总量的55%,血细胞占45%,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血液系统。
1、血浆:血浆是淡黄色液体,主要成分是水,占比约90%-92%,其余为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等溶解物质。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具有维持渗透压、免疫防御和凝血功能。电解质如钠、钾、钙离子参与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活动。
2、红细胞: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至全身组织。红细胞寿命约120天,由骨髓不断生成补充。
3、白细胞: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类。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清除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防御,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引发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负责特异性免疫应答。
4、血小板:血小板是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细胞碎片,无核,直径2-4微米。血小板表面有糖蛋白受体,能黏附于受损血管内皮,聚集形成血栓。血小板释放ADP、血栓素A2等物质促进凝血过程,防止失血。
5、血细胞生成:所有血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生成依赖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白细胞生成受集落刺激因子调控,血小板生成需血小板生成素。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
血液成分检测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鉴定等项目。血浆中白蛋白水平反映营养状态,球蛋白异常提示免疫疾病。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用于贫血诊断,白细胞分类计数辅助感染鉴别。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多增加血栓风险。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有助于维持正常造血功能。规律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预防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