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或组织损伤后6-8小时内迅速升高,临床主要用于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其水平变化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检测方式包括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1、炎症标志物: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创伤或手术时,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6刺激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其浓度可在24-48小时内上升千倍。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测价值,持续偏高提示慢性炎症状态。
2、感染鉴别指标:细菌性感染通常引起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100mg/L,而病毒性感染升高幅度较小。结合降钙素原检测可提高鉴别准确性,在肺炎、败血症等疾病中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3、风湿病监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活动期可见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与血沉共同作为疾病活动度评估指标。定期监测有助于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
4、术后监测应用:心血管手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可反映组织修复情况,正常情况术后3-5天达峰后逐渐下降。若持续升高需警惕吻合口漏、深部感染等并发症。
5、心血管风险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3mg/L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共同纳入风险评估模型。美国心脏协会建议中年人群定期检测该指标。
日常可通过地中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C反应蛋白水平,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坚果等食物具有抗炎作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慢性炎症水平,吸烟者戒烟后该指标可下降30%。检测前需避免剧烈运动或创伤干扰结果,孕妇及口服避孕药者可能出现生理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