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糜烂可能由机械损伤、维生素缺乏、感染因素、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营养补充、抗感染治疗、免疫调节、药物调整等方式改善。
1、机械损伤:过硬食物或不当刷牙造成黏膜破损,避免食用尖锐食物如薯片、坚果,改用软毛牙刷配合生理盐水漱口促进愈合。
2、维生素缺乏:长期缺乏维生素B2、B12或叶酸导致黏膜修复障碍,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全谷物摄入,必要时口服复合维生素制剂。
3、感染因素:白色念珠菌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发溃疡,伴随灼痛感与白色伪膜,采用制霉菌素含漱液、阿昔洛韦乳膏等抗微生物药物治疗。
4、自身免疫病:天疱疮或扁平苔藓等疾病攻击黏膜细胞,病变呈对称性分布伴皮肤损害,需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进行免疫抑制。
5、药物反应:化疗药或抗生素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出现广泛性黏膜脱落,与主治医师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黏膜损伤,推荐食用南瓜粥、蒸蛋羹等温软食物。适当补充锌元素有助于创面修复,可选择牡蛎、瘦肉等富锌食材。养成餐后即刻漱口的习惯,使用含氟漱口水预防继发感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口腔糜烂应及时进行组织活检排除恶性病变,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