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对症药物等方式治疗,通常由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
1、病毒性感染:诺如病毒或轮状病毒是常见病原体,表现为水样腹泻、低热。治疗以口服补液盐为主,蒙脱石散可缓解腹泻症状,无需使用抗生素。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选择米汤、馒头等易消化食物。
2、细菌性感染:志贺菌或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导致脓血便、高热。头孢克肟作为三代头孢对部分肠道杆菌有效,但需便培养确认病原体。治疗需联合口服补液,严重者需静脉补液,可配合益生菌调节菌群。
3、饮食不当:进食生冷或变质食物刺激胃肠黏膜。暂停固体食物8-12小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症状缓解后尝试香蕉、白粥等低渣饮食,避免乳制品及辛辣食物。
4、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药或酒精损伤胃黏膜。立即停用刺激性药物,服用铝碳酸镁保护胃肠黏膜。呕吐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甲氧氯普胺,但需注意禁忌症。
5、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或化疗患者易出现严重症状。除常规治疗外需监测电解质,必要时住院静脉营养支持。免疫功能低下者慎用止泻药,避免毒素滞留。
急性肠胃炎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饮水量,症状期选择低纤维的软烂食物如面条、苹果泥。恢复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推荐蒸蛋、鱼肉等易吸收食材。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腹部保暖,便后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意识模糊需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