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狭窄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内镜扩张、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肠狭窄通常由炎症性肠病、术后粘连、肿瘤压迫、先天性畸形、缺血性肠病等因素引起。
1、饮食调整:低纤维饮食可减少肠道负担,选择白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坚果、粗粮等刺激性食物。每日少量多餐有助于缓解腹胀症状。长期饮食管理需配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2、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引起的狭窄可使用美沙拉嗪、泼尼松、英夫利昔单抗等控制炎症。伴随腹痛时可用匹维溴铵缓解痉挛,益生菌制剂改善肠道菌群。药物治疗需定期复查肠镜评估效果。
3、内镜扩张:适用于单纯性纤维化狭窄,通过球囊扩张术扩大肠腔直径。操作前需进行CT或MRI评估狭窄长度及周围组织情况。术后需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有效率可达60-80%。
4、支架置入:恶性狭窄或手术高风险患者可选择自膨式金属支架,常见类型包括部分覆膜支架、全覆膜支架。支架放置后需定期随访,可能出现移位或再狭窄,平均通畅期约6-12个月。
5、手术治疗:完全性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肠切除吻合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右半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等术式。肿瘤性狭窄需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肠狭窄患者日常应保持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肠蠕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肠扭转。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限制高脂食物摄入。术后患者需定期进行肠镜随访,监测营养指标如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排便习惯改变应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