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可通过情绪波动评估、行为观察、家族史分析、专业量表筛查、临床访谈等方式判断。该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脑结构异常、童年创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抑郁交替发作、睡眠紊乱、冲动行为等症状。
1、情绪评估:观察儿童是否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异常兴奋或易怒,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等躁狂表现;或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需记录情绪变化的频率、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排除青春期正常情绪波动。
2、行为观察:注意是否存在冒险行为增加、过度消费、攻击性增强等躁狂期表现,或社交退缩、自伤倾向等抑郁期行为。典型症状包括注意力分散、学业成绩骤变、昼夜节律紊乱,需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鉴别。
3、家族史排查:约60%患者存在双相障碍家族史,需追溯三代亲属中是否有情绪障碍、自杀史或精神疾病住院史。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压力共同作用可能触发疾病,父母患病时子女发病风险提高10倍。
4、量表筛查:使用儿童躁狂评定量表YMR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初步评估,结合教师报告量表TRF和家长评估量表CBCL多维度测评。量表结果需由精神科医生解读,单项高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5、临床访谈:由儿童精神科医生进行结构化诊断访谈,包括K-SADS-PL量表评估症状持续时间、功能损害程度和排除物质滥用。需收集家庭、学校环境信息,必要时进行脑电图或核磁共振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日常护理需保持规律作息,限制咖啡因摄入,建立稳定的家庭支持系统。建议每周进行三次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行,饮食增加富含Omega-3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当出现自杀念头或严重功能损害时需立即就医,治疗可能涉及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或喹硫平,配合认知行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