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收缩乏力可通过调整分娩体位、使用缩宫素、人工破膜、按摩子宫、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子宫收缩乏力通常由产程过长、胎位异常、多胎妊娠、子宫畸形、精神紧张等原因引起。
1、体位调整:
改变分娩体位能缓解子宫收缩乏力。膝胸卧位或侧卧位可减轻骨盆压力,促进胎头下降。站立位利用重力作用增强宫缩力度。每2小时更换体位需配合胎心监护,避免脐带受压。
2、药物刺激:
缩宫素是治疗宫缩乏力的首选药物,静脉滴注可规律加强宫缩频率。前列腺素制剂如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促进宫颈软化。硫酸镁适用于合并妊娠高血压者,需监测呼吸和膝反射。
3、人工破膜:
胎膜完整可能抑制有效宫缩,无菌条件下破膜可释放前列腺素。操作需在宫口开大3cm后进行,观察羊水性状。破膜后12小时未分娩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物理干预:
子宫底按摩通过机械刺激增强收缩力,双手环形按压宫底每分钟15次。乳房刺激促使内源性缩宫素分泌,每30分钟轻捻乳头1次。导尿排空膀胱可增加子宫活动空间。
5、手术处理:
产钳助产适用于宫口开全但宫缩乏力者,需评估头盆关系。紧急剖宫产用于持续性宫缩乏力伴胎儿窘迫,可选择子宫下段横切口。产后出血需行宫腔填塞或B-Lynch缝合。
每日摄入120g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产后6周开始每日3组收缩练习。心理疏导减轻分娩焦虑,音乐疗法可使皮质醇水平下降30%。监测宫缩时注意持续时间、间歇周期及强度变化,胎心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