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核可通过抗结核药物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干预。肝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血行播散、合并基础肝病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低热盗汗、肝区疼痛等症状。
1、药物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组成标准抗结核方案,需持续用药6-9个月。乙胺丁醇可作为替代药物,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每月监测转氨酶水平。
2、手术干预:
肝脓肿穿刺引流适用于直径超过5cm的化脓性病灶。肝叶切除术仅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局限性钙化灶,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后需继续完成抗结核疗程。
3、病理机制:
结核杆菌经门静脉或肝动脉播散至肝脏,在免疫力低下时形成肉芽肿。合并脂肪肝或肝硬化者易进展为干酪样坏死,影像学可见"靶环征"或"蜂窝状"改变。
4、典型症状:
午后低热持续超过两周,夜间盗汗浸湿衣物。右上腹钝痛随呼吸加重,部分患者出现非特异性食欲减退。重症者可出现黄疸或腹水体征。
5、营养支持: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1.2-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维生素B族可改善药物性神经炎,建议补充全谷物和深绿色蔬菜。
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适合虚弱患者。居家环境需保持通风干燥,餐具煮沸消毒。定期复查胸部CT排除肺外结核复发,肝功能异常者每两周检测胆红素水平。出现药物过敏皮疹或视力模糊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