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气胸可能由肺泡破裂、产伤、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并发症、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胸腔穿刺抽气、氧疗、抗生素治疗、手术修补、持续监测等方式干预。
1、肺泡破裂:
早产儿肺泡发育不成熟易破裂,气体漏入胸膜腔形成气胸。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呻吟样呼吸,需立即减少啼哭刺激,采用头高脚低位护理,必要时低流量氧疗。
2、产伤因素:
分娩过程中胸廓受压或胎粪吸入导致肺损伤。可见患侧胸廓饱满、呼吸音减弱,需通过X线确诊,轻症者观察48小时多能自行吸收。
3、肺部感染:
肺炎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炎症反应。伴随发热、口吐泡沫,需使用头孢曲松、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氧合指数。
4、医源性损伤: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导致气压伤。表现为血氧饱和度骤降,需调整PEEP至4-6cmH2O,严重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5、先天异常:
肺囊肿或支气管闭锁等结构异常继发气胸。需CT检查明确解剖缺陷,部分病例需行肺叶切除术或胸膜固定术。
护理期间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母乳喂养时采用45度斜抱姿势避免呛咳,每日监测呼吸频率及血氧变化,出现发绀或三凹征需紧急就医。恢复期可进行抚触促进肺循环,避免包裹过紧限制胸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