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可通过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活检、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宫腔镜检查等方式诊断。子宫内膜癌可能与长期雌激素暴露、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林奇综合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经阴道超声是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手段,通过高频探头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及结构。正常绝经后女性内膜厚度通常小于4mm,若超过该数值需警惕病变。超声可初步判断病灶范围是否侵犯肌层,但对早期微小病灶敏感性有限。
采用子宫内膜取样器或诊断性刮宫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门诊诊刮操作简便,但可能遗漏局灶性病变;全麻下分段诊刮准确率可达90%以上。病理报告需明确腺体结构异型性和浸润深度,区分典型与非典型增生。
CA125和HE4联合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晚期患者CA125升高更显著。血清CA125超过35U/ml时需考虑转移可能,但特异性较低,需排除卵巢癌等疾病。新型标志物如MMP-7、YKL-40正在临床验证阶段。
MRI对肌层浸润深度评估准确率达85%-90%,T2加权像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肌层界限。CT主要用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扩散,PET-CT对复发灶检测更具优势。影像学分期直接影响手术方案制定。
直视下观察宫腔形态及病灶特征,可定位活检提高检出率。典型表现包括不规则血管增生、灰白色坏死组织。同时能评估宫颈管是否受累,但存在肿瘤细胞腹腔播散风险,需严格控制灌注压力。
日常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摄入十字花科蔬菜和大豆制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BMI在18.5-23.9范围。绝经后女性慎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有家族史者建议遗传咨询。出现绝经后出血或经期紊乱应及时妇科就诊,术后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CA125及影像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