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腿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生长评估,主要依据膝关节间距测量、下肢力线分析及骨骼发育状态综合判断。
自然站立时两踝并拢,测量两股骨内髁间距离。2岁以下儿童膝间距超过6厘米,2-4岁超过5厘米,4岁以上超过4厘米需考虑异常。测量时需确保髌骨正对前方,排除姿势性代偿。
通过X光片测量股骨-胫骨角FTA,正常值为5-7°外翻。若出现内翻角度或机械轴偏离胫骨平台中心点60%区域,提示病理性O型腿。负重位全长片可显示胫骨近端内侧骨骺发育状态。
动态评估行走时膝关节摆动轨迹,病理性O型腿常伴内八字步态、膝关节外侧副韧带牵拉痛。观察是否存在单侧肢体短缩或骨盆倾斜等代偿体征。
根据骨龄片判断骨骺闭合情况,生理性O型腿多在7岁前自行矫正。若8岁后持续存在内翻畸形,需排除Blount病、佝偻病等骨骼发育障碍。
病理性O型腿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胫骨内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夜间骨痛、身高百分位数下降等症状。需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及碱性磷酸酶活性。
日常需保证每日400IU维生素D补充,鼓励进行直腿骑自行车、蛙泳等对称性运动。定期监测下肢力线变化,每6个月复查X光片评估进展,重度畸形或年长儿需考虑骨骺阻滞术或截骨矫形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