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乳糖酶、选择替代品、逐步适应、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乳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衡、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继发性肠黏膜损伤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减少鲜奶摄入,改用低乳糖乳制品如酸奶、奶酪。酸奶中的乳酸菌已分解部分乳糖,奶酪制作过程中去除大量乳糖。每日乳制品摄入量控制在200ml以内,分次饮用可减轻腹胀症状。
2、酶剂补充:餐前服用乳糖酶制剂如Lactaid、Digestive Advantage、Kirkland Signature。这些酶制剂能暂时性补充内源性乳糖酶不足,帮助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需注意酶活性受胃酸影响,建议选择肠溶型制剂。
3、替代选择:选用植物奶替代动物乳制品,如杏仁奶、燕麦奶、豆奶。这些饮品含钙量接近牛奶,且富含植物蛋白。强化钙的豆浆每100ml含钙约120mg,搭配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
4、渐进适应:从每日50ml牛奶开始逐步增量,刺激肠道乳糖酶活性。持续2-4周后多数人耐受量可提升至200ml。训练期间出现腹泻需暂停,配合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
5、药物干预:蒙脱石散可缓解腹泻症状,双歧杆菌制剂改善肠道微生态。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需治疗原发病,如克罗恩病需使用美沙拉嗪,乳糜泻需严格无麸质饮食。
日常可增加绿叶蔬菜、豆腐、芝麻等富钙食物,配合负重运动促进钙质吸收。烹饪时用乳糖酶预处理牛奶,40℃温水溶解后静置24小时可降解90%乳糖。定期检测骨密度,必要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外出就餐注意查看食品标签,避免含乳糖的加工食品如面包、沙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