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内障可通过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光学矫正、遮盖疗法、药物治疗、视觉训练等方式治疗。儿童白内障通常由遗传因素、宫内感染、代谢异常、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晶状体严重混浊患儿。先天性白内障需在6月龄前完成手术,外伤性白内障需根据角膜损伤程度选择二期植入。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吸除术、囊外摘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屈光状态变化。
未达手术指征的轻度混浊可采用框架眼镜矫正,屈光参差超过3D需配戴角膜接触镜。无晶体眼患儿需佩戴+10D至+12D凸透镜,高度远视者可选择双焦点镜片。矫正需每3-6个月复查,及时调整镜片度数。
单眼白内障术后需严格遮盖健眼,6月龄以下婴儿每日遮盖清醒时间的50%,1岁以上儿童每日遮盖6小时。遮盖期间需进行精细视觉训练,定期监测弱视程度,持续治疗至视觉发育成熟期。
代谢性白内障可使用吡诺克辛滴眼液延缓进展,炎症相关病例需联用糖皮质激素如氟米龙。术后需使用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双氯芬酸钠控制炎症反应。药物不能逆转已形成的混浊,需配合其他治疗手段。
术后2周开始红球追视训练,6月龄后增加积木抓取等精细动作练习。3岁以上需进行字母辨认、串珠等结构化训练,配合计算机辅助程序刺激视皮层发育。康复过程需持续至12岁,每月评估立体视功能改善情况。
术后饮食应增加深色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补充维生素A、叶黄素等营养素。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人工晶体移位,游泳时需佩戴护目镜。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和眼底评估,建立完整的屈光发育档案,及时发现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视觉训练需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拼图、涂色等活动持续刺激视觉通路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