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听力障碍可通过行为观察、听力筛查、专业诊断等方式识别,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中耳炎、耳毒性药物、噪音暴露及先天发育异常。
婴幼儿对声音反应迟钝是早期重要信号。新生儿期应对突发声响出现惊跳反射;3个月后逐渐能转向声源;6个月左右开始模仿简单音节。若孩子对呼唤无反应、语言发育迟缓或常将电视音量调高,需警惕听力问题。日常可观察其是否频繁揉耳、哭闹,这些可能是中耳积液导致不适的表现。
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需完成耳声发射检查,未通过者42天内应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测试。3岁前建议每年做一次行为测听,包括视觉强化测听和游戏测听。高危儿童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等应增加筛查频率,医疗机构采用分频听觉稳态反应可精准评估各频率听力损失程度。
约60%耳聋与遗传因素相关,常见基因包括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等。有家族史或已生育聋儿的家庭应进行基因检测,孕前携带者筛查可评估再发风险。部分综合征型耳聋如Waardenburg综合征会伴随虹膜异色、白发等特征性表现。
反复发作的化脓性中耳炎可造成传导性耳聋,需耳镜查看鼓膜是否内陷、穿孔。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儿在头部外伤后可能出现突发性听力下降。腮腺炎病毒感染、脑膜炎等疾病可能损伤耳蜗毛细胞,这类感音神经性耳聋常表现为高频听力率先受损。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音环境可能造成噪声性聋,需检查生活环境是否存在持续机械噪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等耳毒性药物使用史需重点记录,这类药物易导致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能影响听觉神经通路发育。
日常注意避免儿童接触二手烟等呼吸道刺激物,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引发中耳炎。增加富含维生素A、E的食物如胡萝卜、坚果,促进内耳微循环。确诊听力障碍后应及时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6岁前是语言发育关键窗口期。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言语识别率评估,根据听力变化调整干预方案。家长可参加专业机构指导的听觉口语法训练,帮助孩子建立听觉-语言反馈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