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可能由静脉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制动、静脉曲张、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凝治疗、加压治疗、药物缓解、手术清除、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静脉损伤:
静脉壁机械性损伤如输液穿刺、外伤等会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日常需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静脉,外伤后及时消毒处理。急性期可局部冷敷减轻肿胀,慢性期采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2、血液高凝:
脱水、口服避孕药或遗传性凝血异常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建议每日饮水1500-2000ml,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测D-二聚体。合并深静脉血栓时需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
3、长期制动:
卧床超过72小时或长途飞行时下肢肌肉泵作用减弱,静脉回流受阻。每小时做踝泵运动脚尖画圈动作,乘坐交通工具时穿戴二级压力医用弹力袜。骨科术后患者需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
4、静脉曲张:
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淤滞,可能与久站、肥胖有关。表现为下肢蚯蚓状凸起伴皮肤色素沉着。轻度患者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中重度需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或射频消融术。
5、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侵入静脉引发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吸毒者重复注射部位。伴随发热、局部红肿热痛,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联合切开引流。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预防感染复发。
日常需保持低盐高纤维饮食,适量食用深海鱼、纳豆等抗凝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5分钟;戒烟并控制血压血糖。急性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慢性期可进行慢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出现持续疼痛、发热或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医排除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