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由战争经历、暴力侵害、自然灾害、严重事故、童年虐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反复回忆、情感麻木、过度警觉、回避行为、认知负面等症状。
1、反复回忆:
患者常不自主重现创伤事件画面或梦境,伴随强烈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可通过正念训练、暴露疗法减少闪回频率,建立安全岛技术缓解痛苦。
2、情感麻木:
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情感反应迟钝,人际关系疏离。艺术治疗、宠物辅助疗法能帮助重建情感连接,日记记录可促进情绪表达。
3、过度警觉:
持续处于防御状态,易受惊吓,睡眠障碍突出。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练习可降低警觉水平,建立规律作息改善睡眠质量。
4、回避行为:
刻意避开与创伤相关的人、地点或话题,可能伴随物质滥用。认知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有效,团体治疗提供社会支持。
5、认知负面:
持续存在自责、羞耻感或扭曲认知。接纳承诺疗法可调整认知偏差,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能缓解症状。
日常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规律进行瑜伽或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或影响社会功能时,需精神科医生评估是否需结合经颅磁刺激、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等专业治疗。护理者应避免强制患者讲述创伤细节,注意观察自伤自杀风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