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可通过铝碳酸镁、熊去氧胆酸、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通常由幽门功能失调、胃酸分泌异常、胆囊疾病、术后解剖结构改变、长期胆汁淤积等因素引起。
1、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可中和胆汁酸并形成保护膜,硫糖铝能黏附于受损黏膜表面。这类药物需餐后1-2小时咀嚼服用,避免与酸性饮料同服。持续使用可能引起便秘,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2、胆汁调节剂:
熊去氧胆酸能降低胆汁毒性,鹅去氧胆酸可改变胆汁成分比例。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胆结石患者慎用。建议配合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
3、促动力药物:
莫沙必利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多潘立酮加速胃排空。可能出现腹痛或腹泻,避免与抗胆碱药联用。服药期间保持直立位2小时,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
4、抑酸治疗:
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雷贝拉唑缓解黏膜炎症。长期使用需警惕骨质疏松风险,建议补充钙质。避免与氯吡格雷同服,用药期间限制咖啡因摄入。
5、手术干预:
Roux-en-Y转流术适用于解剖异常者,胃底折叠术改善括约肌功能。术后需长期补充维生素B12,每3个月监测营养指标。严格遵循流质-半流质-软食的渐进饮食方案。
日常需控制油炸食品、柑橘类水果、薄荷等刺激性食物摄入,选择慢跑、游泳等低冲击运动。睡眠采用左侧卧位,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定期胃镜复查评估黏膜修复情况,出现呕血或黑便需立即就医。维持BMI在18.5-23.9范围,戒烟限酒可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