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穴位按摩、气功导引、饮食调养等方式治疗。心力衰竭通常由心阳不振、气滞血瘀、水湿内停、心肾阳虚、痰浊阻肺等原因引起。
1、中药调理:
心阳不振者可选用参附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等温阳利水方剂;气滞血瘀型常用血府逐瘀汤、丹参饮、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需由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
2、针灸疗法:
选取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进行电针或温针灸,每周3次可改善心肌供血。实证配太冲、丰隆穴化痰祛瘀,虚证加关元、足三里培补元气。需持续治疗2-3个月见效。
3、穴位按摩:
每日按压神门、劳宫穴各5分钟缓解心悸,配合足三里揉按增强心功能。夜间呼吸困难时可按摩天突、定喘穴。手法宜轻柔持久,避免暴力按压。
4、气功导引:
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和六字诀"呵"字诀可调节心肺功能,每日晨起练习20分钟。严重水肿者慎用动功,宜选择静坐调息法。
5、饮食调养:
限制钠盐摄入,多食冬瓜、赤小豆利水消肿;心悸者用龙眼肉、酸枣仁煮粥;气虚者适量食用黄芪炖鸡。忌食生冷油腻,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ml以内。
中医治疗需配合规范西医用药,急性发作期应立即就医。日常可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睡眠时保持半卧位减轻心脏负荷。定期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过度劳累,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出现下肢水肿加重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