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后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冷敷、避免刺激、保持口腔卫生、药物辅助等方式处理。该现象通常由牙龈炎症、凝血功能异常、操作刺激、牙结石残留、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压迫止血:用无菌纱布或棉球按压出血部位10-15分钟,压力需均匀持续。避免频繁查看伤口,凝血过程中不要漱口或吐口水。牙龈毛细血管破裂是常见原因,多数轻微出血可通过物理压迫自行停止。
2、冷敷消肿:将冰袋裹毛巾敷于面颊部,每次10分钟间隔30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渗出,缓解术后牙龈水肿。急性炎症期牙龈组织脆弱易出血,冷敷可降低局部代谢速率,促进毛细血管闭合。
3、避免刺激:术后24小时禁食辛辣、过热食物,避免吸烟饮酒。过硬食物可能摩擦创面,酒精和辣椒素会扩张血管。牙结石清除后暴露的牙根面较敏感,机械或化学刺激可能引发继发出血。
4、口腔清洁:24小时后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配合氯己定含漱液。菌斑堆积会加重牙龈炎症,可能与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K缺乏等凝血障碍有关,表现为持续渗血伴牙龈肿胀。
5、药物干预:严重出血可使用云南白药粉局部涂抹,或遵医嘱服用氨甲环酸。糖尿病患者牙龈修复能力差,高血压患者血管脆性增加,这两种全身性疾病常导致止血困难,需控制基础病情。
术后应选择温凉流质饮食如牛奶、蒸蛋,避免剧烈运动增加血压波动。使用牙线时避开治疗区域,含漱生理盐水需轻柔。若出血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大量鲜红色血液,需排查血友病、肝硬化等潜在疾病,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和牙周专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