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流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清洁消毒、避免刺激、药物止血、就医处理等方式治疗。耳朵流血通常由外伤、耳道感染、鼓膜穿孔、异物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压迫止血:用干净纱布或棉球轻压出血部位10-15分钟,避免用力过猛损伤耳道。头部保持直立减少血流压力,凝血功能正常者多可自行止血。
2、清洁消毒: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可见污染物,酒精棉球消毒耳廓皮肤破损处。禁止用挖耳勺等工具深入耳道,避免继发感染或加重损伤。
3、避免刺激:止血后72小时内避免游泳、洗头进水,防止水液软化血痂。擤鼻涕时需单侧交替进行,打喷嚏保持张口状态降低鼓膜压力。
4、药物止血:浅表损伤可外用云南白药粉促进凝血,严重出血需口服氨甲环酸片。合并感染时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疼痛明显可短期服用布洛芬。
5、就医处理:出血持续超过30分钟或伴听力下降、眩晕时,需耳鼻喉科急诊排除鼓膜穿孔。颅底骨折导致的耳漏需立即CT检查,中耳炎继发出血需抗生素治疗。
日常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防护,高空作业或运动时注意头部保护。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控制血压,凝血异常者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出现反复耳道出血需排查血管瘤等器质性疾病,外伤后遗留耳鸣需听觉诱发电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