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狭窄可通过肛门指检、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排便造影等方式诊断。直肠狭窄通常由炎症性肠病、肿瘤压迫、术后瘢痕、先天畸形、放射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1、肛门指检:
医生戴手套涂抹润滑剂后,将手指伸入肛门触诊直肠下端。通过感知狭窄部位硬度、范围及有无肿块,初步判断狭窄性质。该方法简便快捷,可发现距肛缘7-10cm的病变,但对高位狭窄评估有限。
2、肠镜检查:
采用电子结肠镜直观观察肠腔形态,能准确测量狭窄段长度与直径,同时获取组织标本。检查前需清洁肠道,镜身通过狭窄段时可能引起疼痛,必要时采用细径肠镜或麻醉辅助。
3、影像学检查:
CT或MRI三维重建显示肠壁增厚程度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钡剂灌肠可动态观察造影剂通过狭窄段的速度与形态。影像学能鉴别肿瘤性狭窄与良性狭窄,评估是否合并瘘管形成。
4、组织活检:
通过肠镜钳取或超声引导下穿刺获取病变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狭窄性质。克罗恩病表现为非干酪样肉芽肿,肿瘤可见异型细胞浸润,放射性肠炎则显示血管纤维化改变。
5、排便造影:
患者吞服造影剂后拍摄X线片,观察造影剂在直肠段的通过状态。能动态评估狭窄对排便功能的影响,适用于无法耐受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或儿童。
诊断期间建议保持低渣饮食,减少芹菜、玉米等粗纤维摄入;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术后患者需定期扩肛护理。出现持续便血、体重下降或肠梗阻症状应立即就医,根据病因选择抗炎药物美沙拉嗪、泼尼松、肿瘤切除或狭窄成形术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