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与21号染色体三体现象相关。
95%的唐氏综合征患者由标准型21三体引起,源于生殖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这种非整倍体改变导致胎儿多出一条21号染色体,形成47,XX+21或47,XY+21核型。嵌合型和易位型占比不足5%,前者为受精卵有丝分裂错误所致,后者多与父母平衡易位携带相关。
孕妇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发病风险,35岁孕妇生育唐氏儿概率为1/350,40岁升至1/100。卵母细胞老化导致减数分裂错误率增高是主因。男性精子异常也可能参与发病,但贡献度低于女性卵子异常。
约3%-4%病例与父母染色体异常相关,特别是罗伯逊易位携带者。若母亲为14/21平衡易位携带者,子代患病风险达10%-15%。家族中曾有唐氏儿生育史者,再发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5倍。
电离辐射、化学致畸剂可能干扰染色体分离。孕期叶酸代谢障碍与发病风险存在弱关联,但尚未发现明确的环境致病因素。病毒感染、药物暴露等外因影响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21号染色体上DSCR1、DYRK1A等基因剂量增加,干扰神经发育和细胞增殖。过量的SOD1基因表达导致氧化应激损伤,APP基因三倍体可能促进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改变。
孕期可通过血清学筛查、无创DNA检测进行风险评估,羊水穿刺核型分析是确诊金标准。出生后需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甲状腺功能检测,早期开展运动训练、语言康复等干预措施。日常需注意营养均衡,补充维生素D和锌元素,定期进行视力听力评估,预防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