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多见于绝经后女性。肥胖、糖尿病、长期雌激素暴露、多囊卵巢综合征、林奇综合征等因素可能诱发疾病,典型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月经紊乱、下腹疼痛等症状。
1、激素失衡: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主要诱因,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有助于降低风险,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糖。
2、代谢异常:肥胖患者脂肪组织分泌的雌激素增加患病概率。建议BMI超过23者通过低GI饮食、有氧运动减重,每周至少150分钟快走或游泳。
3、遗传因素: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显著提升发病风险。基因检测可早期筛查,携带突变基因者建议每年进行阴道超声和内膜活检。
4、疾病表现:90%患者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晚期可伴腰骶部放射痛、贫血。分段诊刮术是确诊金标准,MRI可评估肌层浸润深度。
5、治疗选择:早期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晚期需联合紫杉醇+卡铂化疗。保留生育需求者可采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但需严密随访。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每周进行3次以上有氧运动,控制雌激素水平。绝经后女性出现异常出血应立即就诊,长期服用他莫昔芬者需定期妇科检查。术后患者应坚持盆底肌训练,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