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严重程度需根据病因及病程判断,部分患者可通过早期干预控制病情,部分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衰竭。
1、生理性胆汁淤积: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诱发暂时性胆汁淤积,分娩后多自行缓解。建议低脂饮食、增加燕麦等膳食纤维摄入,定期监测肝功能。
2、药物性肝损伤:抗生素如红霉素、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等可能干扰胆汁排泄。停药后肝功能通常恢复,需避免再次使用同类药物。
3、胆管结石:结石阻塞胆管可能引发黄疸、皮肤瘙痒。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或腹腔镜胆管探查可解除梗阻,术后需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
4、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攻击胆管上皮细胞,与遗传易感性相关,常见乏力、骨质疏松。熊去氧胆酸、奥贝胆酸可延缓病程,需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5、胆管癌:恶性肿瘤导致进行性胆汁淤积,多伴随体重下降、陶土样便。根治性手术切除或肝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患者可选择胆管支架置入缓解症状。
日常需避免酒精摄入,选择鱼肉、橄榄油等优质脂肪,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代谢。出现持续皮肤黄染、凝血异常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晚期患者需定期评估肝移植指征。遗传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检测抗线粒体抗体及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