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可通过抑酸药物、促动力药物、黏膜保护剂、抗酸药物、H2受体阻滞剂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胃排空延迟、腹内压增高、食管黏膜防御机制减弱等原因引起。
1、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这类药物通过阻断胃壁细胞H+-K+-ATP酶发挥作用,适用于中重度反流症状。治疗周期通常为4-8周,长期使用需监测骨质疏松风险。
2、促动力药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可增强食管蠕动和胃排空能力。这类药物通过刺激5-HT4受体或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适用于伴有胃胀、嗳气的患者。需注意与抗胆碱药合用可能降低疗效,心律失常患者慎用。
3、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硫糖铝能在食管黏膜形成保护层。药物通过中和胃酸、吸附胆汁酸发挥作用,适合轻度反流或联合治疗。可能出现便秘副作用,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4、抗酸药物:氢氧化铝、碳酸氢钠可快速中和胃酸缓解烧心。这类药物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适合临时症状控制。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碱中毒或反跳性胃酸分泌增多,不建议连续使用超过两周。
5、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通过阻断组胺H2受体减少胃酸分泌。抑酸效果弱于质子泵抑制剂,适用于夜间酸突破现象。突然停药可能引起反跳性胃酸增多,建议逐渐减量。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避免高脂饮食、巧克力、薄荷等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晚餐后保持直立位2-3小时,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超重者建议减重,戒烟限酒,避免紧身衣物。症状持续或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时需胃镜检查排除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