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可通过手法复位、提肛运动、硬化剂注射、直肠悬吊术、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神经功能障碍、直肠黏膜松弛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轻度脱垂可尝试俯卧位抬高臀部,用手指涂抹石蜡油后将脱出肠管缓慢推回肛门。操作需轻柔避免黏膜损伤,复位后卧床休息1小时防止再次脱出。该方法适用于偶发性部分脱垂患者。
2、提肛运动:每日进行3组收缩肛门训练,每组持续收缩10秒后放松,重复15-20次。通过增强肛提肌和耻骨直肠肌力量改善盆底支撑功能,需坚持3个月以上见效。可配合桥式运动、深蹲等强化核心肌群。
3、硬化剂注射:在直肠周围间隙注射5%鱼肝油酸钠或无水乙醇,通过化学刺激引发纤维化粘连固定直肠。需分3-4次注射,每次间隔2周。可能出现发热、疼痛等反应,有效率约70%,适用于中度脱垂患者。
4、直肠悬吊术:采用Ripstein术式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骨岬,或Orr术式用阔筋膜条悬吊直肠。手术需全身麻醉,术后需禁食3天并预防感染。复发率低于10%,适合重度完全性脱垂伴失禁者。
5、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对反复脱垂的冗长乙状结肠实施Altemeier手术,经会阴切除脱垂直肠并行结肠肛管吻合。需造瘘保护吻合口,3个月后还纳。适用于高龄体弱不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火龙果、奇亚籽等保持软便,避免久蹲如厕。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严重脱垂伴有出血或嵌顿需立即就医,术后需定期复查肛门功能。长期便秘患者建议使用乳果糖或聚乙二醇软化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