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抗磷脂综合征可通过低分子肝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羟氯喹免疫调节、血浆置换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与抗磷脂抗体阳性、遗传易感性、妊娠期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
1、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妊娠期抗凝首选药物,能有效预防胎盘血栓形成。华法林因致畸风险仅限产后使用,肝素钠注射液适用于急性血栓事件。抗凝需持续至产后6周,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抗血小板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改善胎盘循环,建议孕前开始服用。双嘧达莫可作为辅助用药,氯吡格雷适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
3、免疫调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用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起始剂量10-20mg/天。羟氯喹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降低抗体滴度,建议孕前3个月开始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联合钙剂预防骨质疏松。
4、血浆置换:针对 catastrophic APS 患者可快速清除抗体,每次置换1-1.5倍血浆量。静脉免疫球蛋白适用于难治性病例,常用剂量400mg/kg/天。需注意过敏反应和感染风险。
5、并发症管理:子痫前期患者需降压解痉,硫酸镁负荷剂量4-6g。胎儿生长受限需加强监护,孕34周后考虑终止妊娠。产后密切监测血栓事件,必要时延长抗凝疗程。
妊娠期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60g以上,补充钙剂1000mg/天和维生素D 400IU。适度进行孕妇瑜伽、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产检频率需增加至每2周1次,监测胎儿脐血流和子宫动脉PI值。出现头痛视物模糊、胎动异常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