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白内障可通过裂隙灯检查、视力测试、眼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检查、眼部B超等方式确诊。该病通常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缩瞳剂、放射性物质暴露、化学物质接触等因素引起。
1、裂隙灯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是诊断白内障的核心工具,能清晰显示晶状体混浊的位置、范围及程度。医生通过调节光源角度可观察皮质、核部或后囊下的混浊情况,同时评估是否合并虹膜粘连或玻璃体病变。检查时需配合表面麻醉,全程无创无痛。
2、视力测试:标准对数视力表可量化视功能损害程度,结合针孔镜测试能区分屈光异常与真实视力下降。对于成熟期白内障患者,需增加光定位、色觉辨识等检查。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以监测进展速度。
3、眼压测量: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可筛查继发性青光眼风险。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同时损伤小梁网功能,导致眼压升高与白内障进展形成恶性循环。测量前需停用含激素眼药水12小时。
4、角膜内皮检查:角膜内皮显微镜可定量分析细胞密度与形态,评估内眼手术耐受性。某些抗肿瘤药物会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储备,术前数值低于800个/mm²时需谨慎选择手术方案。检查时需避免强光直射角膜。
5、眼部B超:10MHz高频超声能显示晚期白内障患者的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对于无法通过裂隙灯观察眼底的病例,超声可测量眼轴长度并为人工晶体计算提供数据。检查前需涂抹耦合剂并轻闭眼睑。
患者日常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避免长时间紫外线照射。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及叶黄素,推荐食用蓝莓、胡萝卜、深海鱼类。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摇头或负重动作。术后恢复期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定期复查角膜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