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疼痛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克罗恩病、肠炎、肠系膜缺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部绞痛、胀气、腹泻、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
1、腹部绞痛:小肠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阵发性腹部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程度可从轻度不适到剧烈难忍,常因肠道痉挛或梗阻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疼痛多在排便后缓解,而肠梗阻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2、胀气与肠鸣:肠道功能紊乱时常见腹胀伴肠鸣音亢进,气体在肠道内积聚产生压迫感。克罗恩病活动期可能出现肠壁水肿增厚,触诊时可触及条索状包块。适当热敷腹部或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可缓解症状。
3、排便异常:小肠炎症或吸收不良常导致腹泻,每日可达3-10次水样便。肠系膜缺血可能出现血便或柏油样便。部分肠梗阻患者表现为便秘与排气停止,需警惕绞窄性梗阻风险。
4、消化系统症状:疼痛多伴随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含胆汁或粪渣样物质。肠炎患者常见食欲减退、低热乏力,严重脱水时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等表现。
5、全身反应:慢性小肠疾病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贫血、营养不良。克罗恩病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肠外表现。急性肠系膜缺血可迅速发展为休克,需紧急血管介入治疗。
日常应注意保持低纤维饮食,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适度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疼痛持续超过6小时或出现高热、便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