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痛经可能由子宫复旧不全、内分泌失调、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心理压力等因素引起。
1、子宫复旧不全:
分娩后子宫需6-8周恢复至孕前状态。若收缩乏力或存在胎盘残留,可能导致宫腔积血、子宫体积偏大,表现为下腹坠痛及经期疼痛加重。可通过低频电刺激治疗促进收缩,日常进行凯格尔运动帮助盆底肌修复。
2、内分泌紊乱:
哺乳期泌乳素升高会抑制雌激素分泌,停止哺乳后可能出现排卵功能障碍或黄体不足。这种激素波动会导致前列腺素分泌异常,引发经期子宫痉挛性疼痛。建议规律作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及Omega-3脂肪酸。
3、盆腔炎症:
产后抵抗力下降易诱发感染,可能与分娩损伤、卫生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性下腹痛、异常分泌物。急性发作需使用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抗感染,慢性期可配合红外线理疗。
4、子宫内膜异位:
剖宫产手术可能造成内膜种植,形成盆腔异位病灶。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伴有性交痛及排便痛。确诊后可采用地诺孕素抑制病灶发展,严重者需腹腔镜手术清除。
5、心理因素:
产后抑郁或育儿压力会降低疼痛阈值,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放大痛感。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疼痛感知,每日15分钟正念冥想也有助于缓解躯体化症状。
建议增加深海鱼、亚麻籽等抗炎食物摄入,避免生冷刺激饮食;选择瑜伽、步行等低强度运动;注意经期保暖,使用暖水袋热敷下腹部。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异常出血,需及时妇科就诊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