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膜癌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激素治疗、宫腔镜手术、药物止血、子宫切除术等方式干预。
1、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无排卵性出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基础体温测定显示单相曲线,可通过口服短效避孕药或黄体酮调节周期。
2、子宫内膜息肉:
雌激素持续刺激使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息肉,可能与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有关。典型症状为经间期点滴出血,经期延长。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根治方法,术后需定期超声复查。
3、子宫肌瘤:
肌层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良性肿瘤,生长在黏膜下时易引起月经过多。患者常伴贫血、盆腔压迫感。体积较大者需行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较小肌瘤可试用米非司酮等药物控制。
4、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友病等血液病导致凝血异常,表现为突发大量子宫出血伴皮下瘀斑。需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同时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长期管理需血液科协同治疗原发病。
5、子宫内膜癌:
雌激素过度暴露、肥胖等因素诱发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绝经后出血是典型信号。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可确诊,早期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晚期需配合放疗和紫杉醇化疗方案。
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内分泌紊乱,增加深绿色蔬菜摄入补充维生素K,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持续出血超过7天、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或伴随晕厥时,需立即急诊处理。40岁以上患者建议每年妇科检查联合超声筛查,有家族史者需加强肿瘤标志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