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可辅助判断腹泻病因,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腹泻可能由感染性因素、炎症反应、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腹泻: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粪便培养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原体。轻度感染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调节电解质,严重细菌感染需使用诺氟沙星、蒙脱石散、益生菌等药物。
2、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常伴随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增多。这类疾病需结合肠镜检查确诊,治疗包括美沙拉嗪、泼尼松等抗炎药物,严重者需进行肠段切除术或造瘘术。
3、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可通过粪便镜检确诊,常用甲硝唑、阿苯达唑等驱虫药治疗,同时需注意饮食卫生。
4、食物过敏:部分过敏性腹泻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牛奶蛋白、海鲜等常见过敏原可通过食物回避试验判断,治疗以规避过敏原为主,必要时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
5、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菌群紊乱,血常规变化不明显。粪便菌群检测可明确诊断,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有助于恢复微生态平衡。
腹泻期间建议选择低纤维的香蕉、白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适当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腹部保暖可缓解肠痉挛。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或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生化检查等进一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