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拔罐疗法、穴位敷贴、中药外洗等方式治疗。该病可能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血虚风燥等因素有关。
1、中药内服:根据证型选用不同方剂,血虚风燥型可用当归饮子加减,湿热蕴肤型可用龙胆泻肝汤,脾虚湿盛型可选参苓白术散。需由中医师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
2、针灸疗法:选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等主穴,配合局部围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周治疗3次。研究表明针灸可调节免疫球蛋白E水平,缓解瘙痒症状。
3、拔罐疗法:在背部膀胱经走罐,重点作用于肺俞、脾俞等穴位。留罐时间5-10分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皮肤破损处禁用,治疗后可配合涂抹紫草油。
4、穴位敷贴:将黄连、黄柏等药物研末调敷于神阙穴,24小时后更换。夏季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效果更佳,需观察皮肤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5、中药外洗:选用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煎汤湿敷,每日2次。药液温度控制在37℃以下,急性期可用马齿苋捣烂外敷,渗出明显者加枯矾收湿。
中医治疗期间需保持皮肤清洁,穿着纯棉衣物,避免搔抓。饮食宜清淡,少食海鲜、羊肉等发物,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湿食材。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调节气血,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