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性痤疮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痤疮类型,表现为深部囊肿、结节和脓肿,常伴随瘢痕形成。其发生与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遗传因素及激素水平波动有关。治疗需结合局部护理、药物干预和物理治疗,严重者需皮肤科医生介入。
1、皮脂腺异常:雄激素刺激导致皮脂腺过度分泌油脂,堵塞毛囊形成微粉刺。日常需使用含水杨酸或壬二酸的洁面产品控油,避免高糖高脂饮食。病理性因素可能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关,表现为月经紊乱、多毛,需口服避孕药或螺内酯调节激素。
2、毛囊角化障碍: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导致毛囊口堵塞。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可改善角化,配合果酸焕肤促进角质剥脱。遗传性角化疾病可能伴随掌跖角化,需系统性使用异维A酸治疗。
3、细菌感染: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局部涂抹过氧化苯甲酰或克林霉素杀菌,严重感染需口服多西环素。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出现反复脓肿,需细菌培养后选择敏感抗生素。
4、炎症反应:免疫系统过度应答导致囊肿形成。短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注射减轻炎症,光动力疗法可减少炎性介质释放。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
5、瘢痕修复:深部炎症损伤真皮层形成萎缩性或增生性瘢痕。早期干预采用点阵激光或微针治疗,陈旧性瘢痕需手术切除配合放射治疗。瘢痕体质者应避免挤压皮损,创伤后立即使用硅酮敷料。
日常护理需坚持低升糖指数饮食,增加三文鱼、核桃等富含omega-3的食物摄入。每周3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游泳、慢跑可调节激素水平。夜间清洁后使用非致痘型保湿霜维持皮肤屏障,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收敛水。囊肿未破溃时可冷敷缓解疼痛,破溃后需每日碘伏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每月皮肤科随访评估治疗效果,瘢痕增生期需持续使用加压疗法6-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