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溃疡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眼部外伤、干眼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真菌治疗、手术治疗、人工泪液等方式治疗。
1、细菌感染:细菌性角膜溃疡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眼痛、畏光、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治疗需局部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严重者需全身用药。
2、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是常见致病源,可能导致树枝状角膜溃疡。患者常出现眼睑痉挛、视力下降。阿昔洛韦滴眼液联合口服抗病毒药物可控制病情,反复发作需长期预防性用药。
3、真菌感染:农作物外伤后易发生镰刀菌感染,典型症状为羽毛状溃疡灶。两性霉素B滴眼液联合伏立康唑口服治疗,病程较长需持续用药4-6周,深部感染需考虑角膜移植。
4、眼部外伤:角膜异物取出后未规范处理易继发感染,化学烧伤直接损伤角膜基质。急诊需彻底冲洗,后续使用促上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大面积缺损需行羊膜覆盖术。
5、干眼症:泪液分泌不足导致角膜上皮持续缺损,常见于长期电脑工作者。人工泪液替代治疗联合睑板腺按摩,严重干眼需泪小点栓塞术,同时补充维生素A改善眼表微环境。
角膜溃疡患者应避免揉眼,外出佩戴防护镜,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游泳时使用密封泳镜,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恢复期每日热敷眼睑,按医嘱定期复查角膜愈合情况,视力未恢复前避免夜间驾驶。长期使用激素者需监测眼压,真菌性溃疡治愈后仍需随访1年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