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可通过调整进食方式、选择易消化食物、补充优质蛋白、避免刺激性饮食、控制进食温度等方式改善症状。该疾病与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相关。
1、少食多餐:每日5-6餐减轻胃部负担,单次进食量控制在200-300ml。采用定时定量进餐模式,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胃黏膜损伤。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食物温度保持在40℃左右。
2、主食选择:优先选用发面馒头、软烂面条等低发酵面食,搭配小米粥、山药粥等粘稠流食。避免糯米、糙米等难消化谷物,粗粮占比不超过主食总量30%。粥类可添加南瓜、胡萝卜等碱性食材。
3、蛋白质补充:选择鱼肉、鸡胸肉等低脂肉类,采用水煮或清蒸方式。每日摄入1-2个水煮蛋,豆浆等植物蛋白控制在200ml以内。避免油炸、烟熏等加工方式,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3次。
4、忌口食物:严格禁酒、咖啡、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避免辣椒、芥末等调味料,限制柑橘类酸性水果。生冷食物需加热至适宜温度,腌制食品每周不超过1次。
5、温度控制:食物入口温度维持在38-45℃区间,过烫食物需晾至60℃以下食用。冰箱取出食物需充分加热,避免温度骤变刺激胃黏膜。餐后2小时内避免饮用低于20℃的液体。
患者需建立饮食记录表,观察不同食物对症状的影响。建议搭配散步等轻度运动促进胃肠蠕动,餐后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呕血黑便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必要时结合胃黏膜保护剂治疗。长期调理可逐步尝试燕麦、香蕉等富含果胶的食物,帮助修复胃黏膜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