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可通过保湿修复、避免刺激、衣物选择、环境控制和情绪管理等方式护理。
1、保湿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异位性皮炎的核心问题。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尿素或甘油的保湿霜,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效果最佳。建议选择无香料、无酒精的医学护肤品,每天涂抹3-5次。严重时可采用湿包裹疗法增强保湿效果。
2、避免刺激:常见刺激物包括碱性肥皂、热水、羊毛织物。沐浴水温控制在32-37℃,时间不超过10分钟。推荐使用pH5.5弱酸性沐浴露,避免用力搓洗。接触化学制剂时应戴棉质手套,游泳后立即冲洗并保湿。
3、衣物选择:纯棉、丝绸等天然材质优于化纤织物。新衣物需充分洗涤去除甲醛等残留物。洗衣时选择无磷、无香型洗涤剂,避免使用柔顺剂。冬季穿衣遵循"洋葱式"分层原则,防止过热出汗诱发瘙痒。
4、环境控制: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温度20-24℃。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品,定期除螨。避免接触宠物皮屑、花粉等过敏原。装修后需充分通风,减少甲醛、挥发性有机物暴露。户外活动时注意防晒和防风。
5、情绪管理:压力会通过神经肽释放加重皮肤炎症。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正念冥想或腹式呼吸训练。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保证7-8小时睡眠。可通过瑜伽、太极等低强度运动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日常护理需配合低敏饮食,减少摄入加工食品、坚果和海鲜等常见致敏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选择棉质宽松衣物避免摩擦,运动后及时清洁汗液。建立皮肤护理日记记录诱发因素,定期随访皮肤科医生调整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