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可能由腹部手术史、腹腔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便异常、肠梗阻等症状。
腹痛是肠粘连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疼痛部位与粘连位置相关。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伴随肠道蠕动增强。改变体位或热敷可暂时缓解症状,但易反复发作。
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时产生腹胀感,常见于餐后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后。触诊腹部可发现局部膨隆,叩诊呈鼓音。症状轻者可通过适度活动缓解,严重时需医疗干预。
肠道不完全梗阻时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完全性梗阻时呕吐频繁,可吐出胆汁样液体或粪渣样物。该症状提示病情进展,需警惕电解质紊乱风险。
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或出现细条状粪便。粘连部位压迫直肠时产生里急后重感。长期排便习惯改变可能引发肛周疾病,需进行肠镜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严重粘连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出现剧烈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脱水等症状。腹部X线显示阶梯状液平面,需紧急进行肠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治疗。
肠粘连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食物,避免食用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睡眠时建议采取半卧位减轻腹部压力。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的排便异常或剧烈腹痛时需立即就医,通过腹部CT或造影检查评估粘连程度,必要时进行腹腔镜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