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出血可能由缺氧缺血性损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先天性心脏病、低体温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机械通气、止血治疗、抗感染、维持体温、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缺氧缺血损伤:围产期窒息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屏障破坏,血液渗入肺泡。患儿表现为呼吸急促、血性泡沫痰。需立即给予常频机械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90%,同时静脉输注酚磺乙胺改善凝血功能。
2、细菌病毒感染:B族链球菌或呼吸道合胞病毒侵袭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伴随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采用头孢噻肟联合阿昔洛韦抗感染,静脉注射维生素K1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凝血机制异常:维生素K缺乏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致使肺泡内广泛渗血。典型症状为穿刺部位渗血、血小板计数降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皮下注射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快速止血。
4、循环系统畸形:动脉导管未闭或室间隔缺损引起肺动脉高压,血管破裂出血。心脏超声显示肺动脉增宽。需行导管结扎术或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术后使用西地那非降低肺血管阻力。
5、寒冷应激反应:体温<35℃时外周血管收缩,肺循环淤血导致出血。监测显示代谢性酸中毒。采用辐射保暖台复温,每小时升高0.5℃,同时输注碳酸氢钠纠正酸碱失衡。
维持环境湿度60%-70%,喂养选用早产儿配方奶20-30ml/kg/d。每日进行抚触刺激促进肺循环,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及出血量变化。出现呼吸频率>60次/分或血红蛋白<80g/L需紧急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