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传播,可引发胃肠炎、伤寒等疾病。感染后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或器官衰竭。
1、传播途径:沙门氏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未煮熟的禽肉、蛋类、乳制品。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是主要传播方式。处理食物前需彻底洗手,肉类需加热至75℃以上。
2、高危食品:生鸡蛋、未灭菌牛奶、半熟肉类风险最高。蛋黄酱、冰淇淋等含生蛋制品易滋生细菌。建议选择巴氏消毒奶制品,禽蛋烹调至蛋白完全凝固。
3、感染症状:潜伏期6-72小时,典型表现为水样腹泻伴38-39℃发热。婴幼儿可能出现血便,老年患者易出现脱水。症状通常持续4-7天,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警惕菌血症。
4、诊断治疗:粪便培养是确诊金标准。轻症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度需使用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等抗生素。伤寒型感染需规范抗菌治疗14天,密切监测肝脾变化。
5、预防措施:厨房用具生熟分开,处理生肉后需消毒台面。外出就餐避免生食,旅行时选择瓶装水。饲养爬宠后需严格洗手,龟类等冷血动物常携带病菌。
日常需注意食品储存安全,熟食在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腹泻期间建议食用低渣饮食如米粥、馒头,避免高脂食物加重肠道负担。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菌群,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促进代谢。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